小胖說統計之六:主要終點和次要終點

小胖說統計之六:主要終點和次要終點

開篇宣告:1:以下內容轉自網路,如有侵權,可聯絡刪除

                 2. 以下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請帶著質疑的態度去閱讀。如有問題,歡迎評論區留言或直接聯絡作者


        關於主要終點(primary endpoints, primary variables)和次要終點(secondary endpoints, secondary variables), ICH E9 中有較為詳細的描述。小胖在這裏簡要地給大家作一下概括。


對於主要終點來說:

- 與研究主要目的直接相關

- 最好只選擇一個

- 早期研究或在已發表的文獻中報道過的可信有效的變數

- 用於樣本量的計算

- 預先在方案中規定


對於次要終點來說:

- 與主要目的相關的支援性指標

- 或與次要目的相關的指標


        小胖在這裏要提及大家在臨床試驗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即如果主要終點未顯示出統計學意義,那麼是否還需要對次要終點進行分析?在這一點上存在著一些爭議,其中O’Neil 曾經寫了篇題為“Secondary endpoints cannot be validly

analyzed if the primary endpoint does not demonstrate clear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的文章,而Davis CE 則對應地寫了篇“Secondary endpoints can be validly analyzed, even if the primary endpoint does not provide clear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而現在比較普遍的看法是,對臨床試驗結果的解釋不能僅僅集中於主要終點的顯著性。在主要終點未顯示出統計學意義的情況下,應該對次要終點進行分析,但其分析結果只能被認為是支援性的或探索性的結果。一句話,對臨床試驗次要終點的解釋,其重要性遠遠大於只是盯住那個所謂的p 值。


        大家都知道,一般地,我們在臨床試驗研究方案中會設計幾個次要終點,但這些次要終點在整個臨床試驗中究竟處於什麼地位呢?下邊小胖簡單地介紹一下次要終點的三種情況:


1. 次要終點作為支援性證據

        次要終點可以為治療的效果提供另外的臨牀特徵,但是次要終點本身不足以為藥物申請或增加適應症提供可以信服的證據。此時,次要終點主要是為主要目的提供支援性證據,可信區間和統計檢驗只能作為探索性結果,不能據此下結論。這種情況在臨床試驗中最為常見,在此小胖無需贅述。


2. 次要終點作為得出另外結論的依據

        如果次要終點是假設檢驗證實性策略的一部分,其顯著性結果只有在主要目的達到的情況下才能得出另外的結論。更為重要的是,一旦主要目的被證實,和次要目的相關的次要終點可以成為得出另外結論的依據。處理這種次要終點的一個有效的方法是逐級檢驗。一旦基於主要目的的無效假設被拒絕,對於次要終點就可以按照順序逐級進行證實性假設檢驗。在這種情況下,主要終點和次要終點的不同只是在檢驗假設中的順序的不同,當然這種順序的不同反映了在研究中相應的重要性的不同。


        舉個例子吧,小胖曾經歷過一項某降血脂藥臨床試驗的研究方案,主要終點為LDL‐C 變化百分率,次要終點為總膽固醇變化百分率、甘油三脂變化百分率、HDL‐C 變化百分率。其分析策略是對次要終點進行逐級檢驗,逐級檢驗順序如下:

1) 總膽固醇 2) 甘油三酯 3) HDL‐C。如果得不出主要終點顯著性結果,則不能由此對後面的次要終點(總膽固醇、甘油三酯和HDL‐C)進行相應的推斷性檢驗,而僅對這些指標用進行描述性分析。同樣的,在次要終點分析中,按順序如果排

在前邊的次要終點得不出顯著性結果,則不能對後邊的次要終點進行推斷性檢驗。而我們的結論呢,根據顯著性結果,在得出降低LDL‐C 結論的基礎上,也可得出降膽固醇、甘油三脂或升高HDL‐C 的結論。


3.次要終點作為臨床有效的標誌指標

        一些潛在的顯示臨床有效的重要指標或者反映安全性的重要指標都應該歸為次要終點。但是,如果觀察到的療效比預期的要大,但是卻無法達到其主要目的,此時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支援觀察到的療效。


        這種情況較為少見,意思是什麼呢,就是某個次要終點對顯示臨床療效十分重要,而且結果也很顯著,但此時主要終點卻未顯示出顯著意義,此時就比較難以下結論,怎麼辦,那只有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了。


0則評論

評論文章

您的電子郵件等資訊不會被公開,以下所有項目均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