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胖说统计之六:主要终点和次要终点

小胖说统计之六:主要终点和次要终点

开篇声明:1:以下内容转自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2. 以下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请带着质疑的态度去阅读。如有问题,欢迎评论区留言或直接联系作者


        关于主要终点(primary endpoints, primary variables)和次要终点(secondary endpoints, secondary variables), ICH E9 中有较为详细的描述。小胖在这里简要地给大家作一下概括。


对于主要终点来说:

- 与研究主要目的直接相关

- 最好只选择一个

- 早期研究或在已发表的文献中报道过的可信有效的变量

- 用于样本量的计算

- 预先在方案中规定


对于次要终点来说:

- 与主要目的相关的支持性指标

- 或与次要目的相关的指标


        小胖在这里要提及大家在临床试验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即如果主要终点未显示出统计学意义,那么是否还需要对次要终点进行分析?在这一点上存在着一些争议,其中O’Neil 曾经写了篇题为“Secondary endpoints cannot be validly

analyzed if the primary endpoint does not demonstrate clear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的文章,而Davis CE 则对应地写了篇“Secondary endpoints can be validly analyzed, even if the primary endpoint does not provide clear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而现在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对临床试验结果的解释不能仅仅集中于主要终点的显著性。在主要终点未显示出统计学意义的情况下,应该对次要终点进行分析,但其分析结果只能被认为是支持性的或探索性的结果。一句话,对临床试验次要终点的解释,其重要性远远大于只是盯住那个所谓的p 值。


        大家都知道,一般地,我们在临床试验研究方案中会设计几个次要终点,但这些次要终点在整个临床试验中究竟处于什么地位呢?下边小胖简单地介绍一下次要终点的三种情况:


1. 次要终点作为支持性证据

        次要终点可以为治疗的效果提供另外的临床特征,但是次要终点本身不足以为药物申请或增加适应症提供可以信服的证据。此时,次要终点主要是为主要目的提供支持性证据,可信区间和统计检验只能作为探索性结果,不能据此下结论。这种情况在临床试验中最为常见,在此小胖无需赘述。


2. 次要终点作为得出另外结论的依据

        如果次要终点是假设检验证实性策略的一部分,其显著性结果只有在主要目的达到的情况下才能得出另外的结论。更为重要的是,一旦主要目的被证实,和次要目的相关的次要终点可以成为得出另外结论的依据。处理这种次要终点的一个有效的方法是逐级检验。一旦基于主要目的的无效假设被拒绝,对于次要终点就可以按照顺序逐级进行证实性假设检验。在这种情况下,主要终点和次要终点的不同只是在检验假设中的顺序的不同,当然这种顺序的不同反映了在研究中相应的重要性的不同。


        举个例子吧,小胖曾经历过一项某降血脂药临床试验的研究方案,主要终点为LDL‐C 变化百分率,次要终点为总胆固醇变化百分率、甘油三脂变化百分率、HDL‐C 变化百分率。其分析策略是对次要终点进行逐级检验,逐级检验顺序如下:

1) 总胆固醇 2) 甘油三酯 3) HDL‐C。如果得不出主要终点显著性结果,则不能由此对后面的次要终点(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HDL‐C)进行相应的推断性检验,而仅对这些指标用进行描述性分析。同样的,在次要终点分析中,按顺序如果排

在前边的次要终点得不出显著性结果,则不能对后边的次要终点进行推断性检验。而我们的结论呢,根据显著性结果,在得出降低LDL‐C 结论的基础上,也可得出降胆固醇、甘油三脂或升高HDL‐C 的结论。


3.次要终点作为临床有效的标志指标

        一些潜在的显示临床有效的重要指标或者反映安全性的重要指标都应该归为次要终点。但是,如果观察到的疗效比预期的要大,但是却无法达到其主要目的,此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支持观察到的疗效。


        这种情况较为少见,意思是什么呢,就是某个次要终点对显示临床疗效十分重要,而且结果也很显著,但此时主要终点却未显示出显著意义,此时就比较难以下结论,怎么办,那只有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了。


0条评论

评论文章

您的电子邮件等信息不会被公开,以下所有项均必填